有效管控引種 力促合規發展——專訪中國白羽肉雞聯盟總裁李景輝發布時間:2016-02-14浏覽次數:
不到一年時間,受禽流感疫情影響,中國對其白羽肉雞兩大引種國——美國、法國先後實行家禽封關禁令。顯得有些矛盾的是,“兩禁”伴随着“雙降”——中國白羽肉雞行業連續兩年發起去産能行動并減少引種量,但虧損仍在持續。為解開其中來龍去脈,《國際家禽》記者采訪了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白羽肉雞聯盟(下稱“中國白羽肉雞聯盟”)、大成食品(亞洲)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李景輝。
記者:您覺得如果法國禽流感疫情持續,會否影響2016年中國白羽肉雞引種?
李景輝:目前,世界有曾祖代白羽肉雞的國家并不多,與中國存在引種貿易關系的有英國、美國、新西蘭、法國及西班牙等。2015年,美國、英國是閉關狀态,原因是當地發生禽流感疫情。同年,中國引進白羽肉雞70萬套主要來自法國。2015年12月,因為法國也發生了高緻病性禽流感,随後對法國也停止了禽産品進口,現在就隻有新西蘭和西班牙了,由于新西蘭、西班牙曾祖代白羽肉雞規模有限,以往沒有與中國進行過引種貿易,如果單靠新西蘭、西班牙,2016年中國能夠引進祖代白羽肉雞在20萬-30萬套之間。
目前,美國有關方面正在申請按照區域對待疫病的方式向中國出口禽類産品事項,但開關并沒有确切時間表。對于法國、英國,按照規則,需要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宣布無禽流感疫情後才進入是否恢複貿易的評估階段。以此看,法國、英國半年之内開關可能沒什麼希望。另外,像巴西、荷蘭等國家,目前與中國沒有引種協定,這些國家也在紛紛申請向中國白羽肉雞引種事項,這個也沒有時間表,據了解中國還沒有派出評估組到申請國家。
從目前看,2016年中國白羽肉雞引種量有幾種可能。如果對美國年初按照區域對待,則引種數量就可以充分滿足中國的需要,如果對美國區域對待延後到下半年,那麼上半年中國的引種數量就會維持在10萬套左右,依據中國現存祖代、父母代白羽肉雞的數量,可以使2016-2017上半年中國商品肉雞的需求量保持在每月4億隻左右。但如果2016年全年不引種(除30萬套左右從新西蘭、西班牙引入之外),到2017年下半年,将會産生肉雞供應不足,但2016年全年不開關也不大可能;聯盟的引種量計劃保持在2015年的平均水平。
記者:中美家禽貿易依然是敏感話題。美方專家日前提出,美國個别地區發生禽流感之後,中國對美國家禽實施了全面封關政策,這是不合理的。而中國方面認為,中國數年來大量進口美國家禽的同時,中國對美家禽出口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禽肉貿易并不對等。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李景輝:我覺得,中美都是禽肉生産大國,各自國内的産能都大于本國需求,中國目前的産能大于需求更多(中國的增長空間比美國大)。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解答。
一是中國和美國兩國禽肉生産大國可以相互學習與交流,如在飼養技術、專業設備、獸醫實踐、飼料營養配方和食品加工等方面,其主要表現在中國在進口美國的祖代種雞和養殖設備等,這是中國需要向美國學習的;反過來,中國在肉雞各個生産營運環節也有很多突破,比如飼料配方技術和屠宰加工技術等。
二是中美家禽業在大規模的雞肉貿易方面是不現實的。雙方應該各自鞏固、發展本國市場,開拓新興肉雞國際市場;由于肉雞的不同部位在中美兩國民衆的消費偏好不同,中國人愛吃鳳爪、美國人愛吃雞胸肉,基于這一特點,中美在雞肉貿易上還是存在互補性的,但是中國近些年開放着美國雞肉進入中國,這些年進口的主要是鳳爪(幾乎美國的全部鳳爪都到了中國,包括香港、澳門)和少量的雞腿等,而美國一直以生物安全為由限制(實際是禁止)中國雞肉進入美國,這樣的單邊貿易已經持續了幾十年了。近十幾年來中國湧現出幾十家優秀的白羽肉雞企業,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可以到達美國标準,如果美國依然不對中國開發雞肉市場,雙邊僅有的個别肉雞部位的互補性貿易優勢也不會順利開展,對雙邊的業者和消費者都不利。
以此,就引到了下一個話題,美國希望中國能夠區域性對待其禽流感問題。我個人認為,美國亦應根據不同省份或者區域對待中國的禽流感問題。這樣,将禽流感或生物安全作為貿易保護武器的話,對雙方具有同等效力。但反過來講,中美需要尋求各自的市場,或者限制自己的産能,而寄希望于中美大量的雞肉貿易,這是不現實的。
記者:就國内而言,白羽肉雞引種量兩年來持續減少,為什麼盈利能力沒有提升而是持續虧損?在您看來,2016年,中國白羽肉雞産業盈利能力将如何?
李景輝:目前,國内祖代白羽肉雞全部由國外引進,從2010年的100萬套,到2013年的154萬套,4年内增加50%。其結果是2011年盈利、2012年幾乎不盈利,然後發展到2013年以後年年虧損。
為了聯合起來控制引種量,同時也為了解決包括禽流感、雞肉消費端、“速生雞”等問題,2014年1月,中國白羽肉雞聯盟應運而生。中國白羽肉雞聯盟成立之後,把當年的引種數字調到118萬套,2015年繼續下調到108萬套。由于美國一些地區發生禽流感疫情,全年處于家禽貿易限制階段,進而轉向主要依靠法國引種。2015年引種70多萬套,到了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但為什麼2014年、2015年還在虧損,并沒有完全擺脫2013年的頹勢?這裡有兩個主要原因。
其一,數年累計的産能并未完全釋放。從白羽肉雞擴繁及生産周期來看,通常引進的祖代白羽肉雞産種蛋需要26周,種蛋集存再孵化出父母代白羽肉雞需要4周;同理,白羽肉雞從父母代到商品代,也需要30周,商品代白羽肉雞出欄需要7周。這樣,前後需要67周的時間。祖代白羽肉雞能連續下42周雞蛋,父母代也一樣。所以,這個産能周期為109周。也就是說,一年的引種需要2.1年才能釋放完畢。因此,造成2014年、2015年還在2013年産能釋放的影響之下,虧損仍在持續。
其二,雖然我們對白羽肉雞在祖代這個環節做了管控,但在父母代的環節還有百分之五六十是由非一條龍的父母代場來經營,這個環節我們不能直接進行有效管控,去産能隻能通過祖代連續兩年後減産後才能顯現出來。
從供需角度來講,我個人認為,2016年要好于2015年、2014年。不管中間環節怎樣,2016年總的産能會下降。在需求量不變的情況下,供應量減少會使得肉雞價格上升,這個經濟效應在2016年就會表現出來。我覺得,堅持再過一年,如果從源頭上把引種量降下來,那麼兩年後我們就能分享下調引種量後所帶來的供需利益。
記者:國内肉雞産能是否過剩有什麼樣的标準?基于何種數據和分析?
李景輝:在理論上,1套祖代雞可産生5000隻肉雛雞,那麼154萬套乘以5000,這一年所引的種理論上可産生70多億隻肉雞。從過往的情況來看,2008年-2012年,每年白羽肉雞的引種增長量大概有3%-5%,中國白羽肉雞市場在這個時期是盈利比較穩定,3%-5%這個速度是比較正常的。由于2011年、2012年、2013年引種量均超過了10%,緻使市場無法承受。
白羽肉雞在中國還是一個朝陽産業,它擁有了将近1000萬噸的基礎,平均每人有7-8公斤的基礎量了。每年引種10%以上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我們認為,2015年以前3%-5%是比較平均的、可以接受的。如今,雞肉已經成為中國第二大肉類消費品,以後白羽肉雞每年保持在1%-3%的增長應是理性的,這是一個判定。
第二個判定就是行業的平均雞肉成本,當肉價長時間低于行業平均成本時,就是供大于求!
根據2013年-2015年中國白羽肉雞平均價格來看,高于一條龍的肉雞平均成本,行業無法在市場上獲利(不包括深加工産品帶來的利潤)。簡單地說,就是從供應量的增長率和市場宏觀增長率對比來看,新興市場合适的增長率為3%-5%。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也認為,新興國家白羽肉雞增長率為3%-5%,而雞肉生産消費大國為1%-3%,但是我們這幾年的增長率大大高于市場需求。